一、 問卷調查目的
轉型正義與人權工作人才培育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由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發起,有感於國內人權領域中工作者培力不易,不僅時常缺乏專業的工作人才,更少有健康良善的工作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因此藉由本課程的推動,提供增能訓練課程。期待讓對轉型正義與人權知識有所認識,並曾有過計畫或活動執行經驗者,能夠擁有在轉型正義與人權領域自我提升的機會。集體層面,課程制定過程與過程中生產的表格、手冊,將整理為可閱讀的文件,發佈於本會相關平台,盼能成為未來各人權團體、領域建立儲備人才培育系統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時的參照。
我們於2024年4月設計並發放線上問卷(以下簡稱本問卷),作為本課程規劃的前置研究,期望瞭解本課程潛在受眾之背景,以及其所需的增能課程、細節規劃。問卷依調查目的不同分為三部分,分別希望認識:填答者於人權工作領域的經歷與困境、對於本課程的期許、基本個人資訊,除提供課程設計者洞見和參考,亦能協助課堂講師對內容的籌備。
二、 問卷調查範圍
本問卷於2024年4月17日發放,2024年4月28日回收截止,共獲79份有效回覆。主要透過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的社群平台帳號、電子信箱發布,同時委託其他相關NGO組織向內部成員分享、多方轉發。由於本課程核心目標為專業工作人才的增能與培力,預期的調查對象為已有轉型正義與人權工作經驗者,尤以位處主管層級的資深工作者為研究重點,年齡與性別並無特定預設範圍。
三、 調查方法
本問卷採用線上問卷平台 SurveyCake 製成,以質性問卷之研究方法設計,針對工作經歷調查、課程問題的意見,問卷結構多為封閉式複選題,部分設有「其他」選項供自行填寫,增加填答彈性,亦加入量表評估,以檢測前述質化答題的結果,針對「交流會主題建議」設定開放性問題,最後,於個人資料中的「工作職位」,為半結構式簡答題,其餘仍為封閉式問題。
四、 數據描述
同上所述,此問卷依問題類型分為三部分(以下以1. 2. 3. 對應),並設有3至4題子題(以下以a, b, c, 對應),首先依統計結果進行客觀、一般的數據描述,例如:進行複選選項的比例排名、量性結果的平均數計算……等,輔以統計圖表呈現。
1. 填答者與轉型正義與人權工作的關係
除首題為姓名的填寫之外,第一部分問題直接切入轉型正義與人權工作的經驗與心境,希望填答者得保持較多耐心和興趣回覆問卷核心問題。
問題1-a:「在轉型正義與人權工作上,你有哪些實務經驗?」
選項以實務經驗中的「曾勝任過的職位」作複選設定,由初階職位至高層職務選項,依序為「志工、工讀生」、「短期專案籌備、短期行政工作」、「兼職人員」、「正職人員」、「專案主管(管理人數:6人以下)」、「專案主管(管理人數:6人以上)」、「部門主管、專案策劃與統籌」、「高層主管、創辦人」,另設有「其他」。
結果以「志工、工讀生」佔最多數(65%),其次為比例相近的「正職人員」(31.2%)與「短期專案籌備、短期行政工作」(27.5%),皆為非主管職。而四項主管職為佔比最低的選填結果,分別不超過10%。「其他」選項有12.5%的填答率,以無相關工作經驗為最多(4位),其餘為研究生(2位)、理事(1位),其中理事應可歸類於主管職的範疇。

問題1-b:「在上述工作中,你曾面臨過哪些困境?」
此題亦為複選題,封閉式選項來自課程主題的逆推與延伸,用以認識填答者於上述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否與課程規劃者構想的工作困境相符。並且,希望得知填答者對各情境的困擾程度,設置使其僅能選擇、以及須依困擾程度排序出前四名。
被選擇比例前三高的選項為「網路媒體變化無常,社群經營力不從心」、「檔案和記錄龐雜,時常需要花時間翻找」、「欲撰寫一份計畫書,卻不知從何下手」,而被排序為第一的前三名選項為「檔案和記錄龐雜,時常需要花時間翻找」、「網路媒體變化無常,社群經營力不從心」、「欲撰寫一份計畫書,卻不知從何下手」,雖排序稍有不同,但三種困境為最使填答者苦惱的選項。

問題1-c:「對你而言,現階段最希望提升哪些工作能力?」
承上題,選項直接取用課程規劃中的培力架構(多半能對應至前題的困境),期望更直白地了解受眾當今的需求,此為單純的封閉式複選題,同樣設有「其他」選項供自由填寫。「知識轉譯」(68.7%)、「企劃執行」(63.7%)為前二高且選擇比例超過6成的項目,接續為「網路社群經營」(48.7%)。
連結至前一題,「知識轉譯」能力所對應的困境應為「擁有許多知識,但不擅長和民眾分享」(於上題佔比排行為第五位),「企劃執行」能力處理「欲撰寫一份計畫書,卻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於上題佔比排行為第三位),「網路社群經營」則等同「網路媒體變化無常,社群經營力不從心」(於上題佔比排行為第一位)。由此可初步發現,填答者對於「知識轉譯」培力最為重視,即使其並非工作上的主要困境,而「企劃執行」和「網路社群經營」為同時符合工作弱項、且期待增強的項目。

2. 填答者對於本課程的期待
初步認識填答者工作背景與需求後,問卷第二部分進入與本課程相關的問題,於此部分設有課程規劃的介紹文字。
問題2-a:「以下哪些課程你會有興趣報名呢?」
課程共計十堂,各堂主題加上培力項目作為名稱,使課程目標簡單明瞭,採封閉式一般複選題,期望得知填答者對各課程是否抱持興趣。其中前三名感興趣的課程為「企劃培力:補助案計畫書撰寫、預算擬定與核銷」、「行政管理:集會遊行、活動籌辦」、「轉譯培力:如何做展覽」,唯有「行政管理:集會遊行、活動籌辦」非填答者於前題特別希望提升的能力、亦非主要工作困擾。

問題2-b:「實作 or 知識授課為主?」
為進一步協助課程的後續規劃、提供講師內容設計建議,調查填答者所期待的各課程樣貌,為實作導向或知識授課,若無特別意見則可勾選「無意見」。其中僅有「人力管理:我們要給新人什麼?」為知識授課比例大於實作,被期望為實作導向的課程前三名依序為「轉譯培力:短影片製作」、「轉譯培力:如何寫文章」、「轉譯培力:如何做展覽」。

問題2-c:「課程設計與你希望培養的能力是否相符?」
此題為量性問題,以0至10的整數表現不同程度,透過數字轉換,認識本課程設計對於填答者自我培力需求的相關性。就數據結果而言,其平均數為7.468、中位數為8,除3筆填答分散至較低的數字,大多集中於7至9分的相符度。 可見課程主題符合此問卷多數受眾所渴望的培力內容。

3. 填答者背景
第三部分則為填答者的一般背景調查,包含得知本問卷的管道、年齡與性別,亦藉由簡答題形式,供填寫目前、或過去的就職狀態、資歷,有助於檢視個別回覆時,更加了解填答者情形,以及問卷發放的去向。
問題3-a:「請問你是從何得知這份問卷?」
問卷觸及管道最大宗為「台灣共生青年協會FB」(23.7%),其次皆屬周遭分享性質,「組織內部分享」和「親友分享」各為21.2%、20%的比例。

問題3-b:「目前的工作職位與年資?」
由於此題為自行填寫、撰寫格式亦無限制,無法直接轉成量化圖表。以人工統計,約有15位填答者為NGO組織工作者、約16位現無就職,剩餘半數填答者,含其他領域、各類工作層級,與部分作答較難辨識出其就職單位、職位。
問題3-c:「你的年齡?」
年齡分散區間以25至30歲為最多、20至25歲居次,接續為30至35歲區間,整體平均數為27.17(已扣除一筆0至5歲的無效數據)。

問題3-d:「你的性別?」
性別為封閉式單選題,設有多元性別、女性、男性共三選項。填答者以女性佔過半多數(57.4%)。

四、主要結果
依本課程問卷設計的需求而言,主要結果可分為兩個部分討論,一為實際填答者的工作背景、身份,二為填答者對於自身工作困境與能力培養的認知,如何對應到其感興趣之課程。
透過1-a題對於過往工作經驗的封閉式提問,雖可能因複選選項設計使然,導致填答結果以最初階的職位明顯居多,符合本問卷對主管職定義的選項,綜合起來僅有19.9%,其中「高層主管、創辦人」為5%。再經由問題3-b,期望更仔細地認識填答者工作背景,然而,由於自由填答導致回覆品質不一,形成轉換至量化統計上的不準確性,例如難以判別該填答者從事現職的年份、職位和單位性質,而即便本問卷的發放管道多半來自NGO組織分享,可確信填答者為NGO工作者的回覆僅佔約20%,另,不論領域為何,可歸類主管職的回覆為10%左右,值得注意為人工統計的「無正職經驗、就學中」比例粗估佔20%,原因推測為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的社群受眾中,仍有不小的學生族群。
此項調查上,問卷設計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形成落差,本課程旨在提供主管和即將步入主管職者培力、課題交流,且內容雖不限但偏向為NGO相關工作者考量。最終可見填答成果中,年齡區間、性別比等背景符合預期,但主管職、NGO工作者填答比例數皆不如預期高,以下就兩種角度分析可能因素,一為本問卷的設計瑕疵,首先,若期待更多主管職工作者填答,得於社群廣發之外,加強精準受眾的邀請填寫和擴散,以及改善問題3-b的詢問方式,使填答者更清楚明確、詳細地填寫就職單位、工作年份和職位,以穩定填答品質,二為NGO工作場域或本問卷得觸及的受眾,本身帶有主管職比例稀少、職權劃分曖昧不清和一人多工的性質,而問卷可能恰好反映台灣當今的NGO工作生態。
本問卷分別於1-b、1-c、2-a三題,從本課程架構衍伸出選項,以複選方式詢問填答者於工作最令人擔憂的困境、目前最希望提升的工作能力、感興趣的課程項目,由此可知,前二題的選項皆大致能對應至後一題的課程主題。
1-b題不論困擾程度或是單純被選擇的比例,皆包含:「網路媒體變化無常,社群經營力不從心」、「檔案和記錄龐雜,時常需要花時間翻找」、「欲撰寫一份計畫書,卻不知從何下手」,三者各自代表的能力為「網路社群經營」、「行政管理」、「企劃執行」。
1-c題中,填答者最希望的培力則依序為「知識轉譯」、「企劃執行」、「網路社群經營」,可見「知識轉譯」工作雖不形成困擾、或並非弱勢,填答者卻仍十分希望增進相關能力,相對地,「行政管理」層面時常造成填答者煩惱,卻沒有被視為目前的重點培力項目。「企劃執行」、「網路社群經營」能力則於兩題之間相互呼應填答結果。
2-a題則直接呈現填答者對課程的興趣,其中「企劃培力:補助案計畫書撰寫、預算擬定與核銷」、「行政管理:集會遊行、活動籌辦」、「轉譯培力:如何做展覽」為前三名受歡迎的課程。撇除本課程並無直接涉及網路社群經營內容的部分,此處的培力需求與前二題填答結果幾乎吻合,能發現填答者感興趣的課程,仍為倡議工作中時常面臨的實際問題,尤其以自我學習門檻較高的「各類計畫書撰寫」,不論是補助案或標案相關的課程,填答者有興趣的比例皆偏高,「集會遊行和活動籌辦」則貼切代表令填答者焦慮、期待提升的企劃執行能力,而「展覽規劃」,以及同樣代表知識轉譯能力的寫文章、講師擔任、短影音製作三堂課程,也接連受到不少重視。不過在1-b題困擾填答者的「檔案和記錄龐雜,時常需要花時間翻找」此行政管理課題,便沒有於後題呈現相對的興趣程度,而本計畫期待針對主管職進行培力的「人力管理、職場溝通」等課程,所引起的興趣和注目亦相較地少。
綜上結果,再以2-c題最終檢驗填答者對課程設計的滿意度,由0至10分表示課程與自身需求的相符程度,平均約為7.5分、中位數為8分,可見實作面培力、實踐經驗傳授的內容設計導向,確實符合填答者的需求與興趣,但平均分數未能更高,推測為本次課程未能照料對網路社群經營的方面專業培力。
五、 反思
整體而言,由填答者身份背景作為出發點,主管職工作者人數於本次受眾中並不如預設的高,對於人力管理、行政管理課程的反應亦較不突出,或許正好顯示出受眾工作環境的隱憂或結構問題,包含職位分工架構不健全、無暇將人力或行政管理視為重要且基礎的課題,由此提醒課程規劃者與講師,講授相關課程內容時得加強基本觀念作為切入點,拋出「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人力(行政)管理?」、「這些概念對NGO組織而言的意義為何?」等類型的提問,並且建議將課程做分級設定,同樣課程主題可有基礎、進階的課堂之分,如「行政管理(基礎):開會與資料管理」與「行政管理(進階):集會遊行、活動籌辦」,並透過內容性質判定是否事前篩選學員,以提升授課、學習品質。
在問題2-b中,可得知受眾期待本課程有較多實作導向的內容,尤其以知識轉譯相關為最多,專業技能習得、將知識轉化為實作的渴求,皆促使講師以更動態、操作練習的角度構思課程,相信未來課中勢必會有不少師生雙向交流與同儕間的激盪產生。
最後,即便本課程無開設網路媒體經營的專門課程,在「轉譯培力(基礎):短影片製作」中,會建議講師將此影片的製作目的定位為社群行銷所用,涵蓋短影音製作目的、腳本基本原則、行銷擴散方法、著作權等內容,同理「轉譯培力(基礎):如何寫文章」亦可處理社群文章的撰稿課題、技巧,再透過此二堂的課後彙整,特別聚焦於網路媒體相關課題的討論、問答,作為往後類似計畫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源。
報告撰寫人:蔡昱嘉(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