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灣第一座二二八事件紀念碑在哪裡嗎?
紀念碑之於二二八事件,既有哀悼與撫慰受難者及家屬之意,也作為訴說與傳遞歷史記憶的載體。今日台灣已有二十餘座紀念碑座落於各地,但在過去,這份有形的記憶傳遞並非容易。
由於二二八事件於公共領域遭噤聲長達 40 多年、且解嚴後台灣仍由國民黨政府執政,紀念二二八、設置紀念碑一直被視為衝撞禁忌的行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集民間之力打破禁忌,於 1989 年 8 月 19 日設立了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也就是今日位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旁的「嘉義市彌陀路二二八紀念碑」。
▋神話倒下後,紀念碑行動萌芽
在嘉義市中,許多日常場域皆曾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像是今日車水馬龍的嘉義車站前,便是當時公開處決人民的地方,潘木枝、盧鈵欽、柯麟、陳澄波等人皆於此遭槍殺。事件過後,民眾自發性的哀悼被禁止,「吳鳳銅像」卻在這個空間被豎立,以塑造鞏固鄒族人不文明的形象,加深族群歧視。
1988 年,部落青年推動銅像拆除行動,與前來聲援的的民眾一同推倒這座帶有漢人沙文主義的虛假神話。這場行動不僅喚起更多民眾關心當時挑戰威權體制的社會運動,空下來的基座也讓地方開始思考「場域」的歷史意義,並在隔年的 2 月 28 日,由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與民進黨嘉義市黨部共同發起紀念行動,提出在此豎立二二八紀念碑之訴求。
起初地方政府強烈反對,並派出武裝警力與民眾對峙,最終在雙方的協議下,政府才同意豎立紀念碑,但地點為彌陀路的三角路口,而非嘉義車站前。行動方認為應要以「先有一座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為優先考量,便答應了政府。
▋克服重重阻礙的建碑之路
儘管地方政府允准興建紀念碑,但建碑行動仍使國民黨政府不滿,並下達行政干擾,像是不提供任何經費支援,使得建碑行動在初始便面臨經費困境,因此行動方便開始廣納地方政治、宗教、社運團體等人士組成籌建委員會,採取向民眾進行募款的解決之道。民眾的熱烈響應讓籌建委員會很快達到初預估的建碑經費。其中參與募款者更包括多位嘉義中學、女中的學生,這些現象也顯示了當時民間對於紀念二二八的迫切。
當錢到位了,如何找到願意施工的工班又是另一難題。許多工班礙於政治壓力不敢承攬此任務,直到後來由嘉義西門長老教會中身為建築師的張克平長老協助接下建碑工程,以宗教之名淡化政治性,紀念碑的興建才得以進行。然而在建碑過程中,不乏有前來破壞、威脅與阻饒的反對者,牧師們便輪班守夜,確保工地安全。
最終,在眾人的努力下,台灣第一座二二八事件紀念碑於 1989 年 8 月 19 日正式揭碑。碑體由詹三原設計,利用三角路口地形設計了三面式的紀念碑,並在表面呈現「1947228」字樣,為了讓當時對於二二八事件感到陌生的大眾能夠迅速掌握事件起點。值得一提的是,碑體原是白色的,由於時常遭到破壞,嘉義市政府就將字樣塗上反光漆,除了能減輕破壞,也有助提醒行車安全。
2017 年,嘉義市政府因要進行彌陀路道路拓寬工程,便將紀念碑移至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旁,讓更多人得以更安全的走近,感受其所乘載的歷史重量。

▋紀念碑設立後,我們還可以如何持續紀念?
當無形的記憶逐漸逝去時,紀念碑作為一個有形的記憶載體,不僅在對抗遺忘,也在提醒著眾人這些歷史傷痕在今日與未來仍需要不斷提起,以此獲得教訓並不再重蹈覆轍。隨著「嘉義市彌陀路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成,台灣各地也逐步開啟建碑行動,紀念碑、紀念公園等也成為每年 2 月 28 日眾人聚集悼念之地,讓過去一次次地復返並再次記憶。
然而,除了紀念碑外,我們還可以如何持續紀念二二八事件?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長期透過共生音樂節、走讀、講座、展覽向大眾普及二二八歷史,推動青年參與歷史議題及轉型正義的培力,為的就是讓更多世代能夠重拾歷史記憶、不再遺忘,並以行動連結過去與現在,思索這塊島嶼的未來。
這份記憶連結並望向未來,是紀念的宗旨,也是我們將持續前進的方向。
本文作者: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