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在全台灣各地造成許多傷亡,但實際的死亡人數一直眾說紛紜,從幾百人到十幾萬人都有。
然而有個城市,在省文獻會的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調查報告載明,並無任何死亡人員,且在報告中,僅引用兩名不具名居民的陳述,其內容表示事件發生期間當地相當平靜,只發生少許衝突。
那個城市就是苗栗。
為什麼呢?
苗栗當時以客家族群為主,而文獻資料普遍認為客家族群在二二八事件中佔的傷亡人數不多,推論的原因有三:
客家人相較於福佬人而言,多屬中下勞動階層。而二二八事件涉及的是外來政權與本土地主階層發生的利益衝突與分配不均,並未撼動客家人的利益。
客家人本身具有的人脈關係產生了保護作用。例如,當時擔任新竹縣防衛司令的是劉定國,本身即是苗栗縣的客家人。
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提到:「他們到台灣來的官員,譬如柯遠芬這些人,他也是客家廣東籍的,廣東跟客家族群的聯繫,似乎密切了一點。」爆發二二八事件時,柯遠芬擔任台灣警備總部參謀長,而他的客家人身份,也被推論為客家人傷亡數較少的原因。

共生團隊來到苗栗,邀請在地的資深媒體人,也是文史工作者的張典婉老師,讓我們一同認識苗栗的二二八歷史,在她的講述之下,揭開她的家族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糾葛的過去。
張典婉老師首先回憶,小時候常常會看到幽魂般的陌生黑衣人坐在沙發上,父母就像是什麼都沒看到一樣做著各自的事,不會跟黑衣人有任何交流,儘管覺得奇怪,張典婉老師沒辦法得到任何解答,就跟她也不了解為什麼鄰里的其他長輩總是說要離她家遠一點,不讓其他同齡的玩伴與她來往,只能在離市區有一段距離的家中,與茶園、果樹為伴,度過孤單的童年。
直到老師長大後開始爬梳家族歷史,發現父親跟叔父的名字出現在過去的檔案中,才明白自己的家庭一直被密切的監視著,過去童年記憶中出現的黑衣人都是奉命來監視的。
養父張漢文在張典婉老師的記憶中是沉默寡言的,直到長大之後她才明白,父親的沉默中埋藏了見證 1940 年代動盪時局種種歷史的辛酸。
身為康有為最後的關門弟子,張漢文從原本滿懷熱情抱負、希望為國報效的青年,到親眼見識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後,對國民政府的腐敗感到失望,又因為在二二八事件中積極奔走、援救他人,因而導致父親成為當局密切監控的對象,失去擔任公職的機會,因此選擇到苗栗的鄉間隱居。
完整貼文請見:https://reurl.cc/mqGNo1

►活動日期|2020.11.21(六)
►活動時間|14:00-16:00
►活動講師|張典婉老師(資深媒體工作者、作家)
►報名費用|免費
►活動地點|苑裡掀冊店(苗栗縣苑裡鎮新興路35巷22弄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