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抱著一座港口,海水捲起的濕潤氣息,讓基隆的風常帶著一股別樣的鹹味。
72年前,這座城市的鹹腥味更甚平時,挾雜著刺鼻的鐵鏽味,是台灣人的鮮血,是二二八事件台灣最北的修羅場。1947年3月8日午後,國民黨軍第二十一師及憲兵第四團的兩大隊軍隊,先後從上海和福州奉緊急命令而來搭乘軍艦抵達基隆港,踏著喋血的步伐而來,港都籠罩在最深沈的黑幕之下。
軍人們連夜沿著市街屠殺商販、市民與碼頭邊的工人,港口的海水被鮮血染紅、浮屍遍野,軍隊一路挺進台北市,許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成員也因此受害。

周金波先生,在日本頗有聲望的文學家,也是台灣第一位獲得日本東亞文學獎的作家,卻因為他早期發表的作品「志願兵」被誤會是「皇民作家」,不過在上禮拜的講座中,他的兒子周振才先生向我們解釋,其實這個作品是在探討不同人對於志願兵的看法,並不是鼓吹台灣人上戰場替日本人打仗,也詳細地跟我們介紹周金波先生以及他們家族的生平故事。
周金波先生的父親楊阿壽,早期在桃園開齒科診所,後來搬遷到台灣基隆,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長壽牙醫診所。楊阿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培育,所以讓周金波15歲的時候就去日本讀書,周金波完成學業返台後,開始他的創作之路,1941年在《文藝台灣》發表第一篇作品—〈水癌〉(當時牙周病的名稱),同年發表短篇小說〈志願兵〉,並獲得「文藝台灣賞」。之後便活躍於台灣的文壇。
在二二八事件中,國民黨為了奪取台灣菁英的財產並且剷除異議分子,就舉家抓人,也盯上當時的基隆有名的仕紳楊阿壽一家,楊阿壽因為去農會買米不在家而逃過一劫,警察便抓走周金波與他的弟弟楊國仁。周金波在妻子的援救之下被釋放,但是楊國仁卻殺害,而且屍體在警察的刻意隱瞞之下,過了許多天才被找到。被找到的時候整個屍體已經因為被丟到水池變得面目全非,嘴巴被塞滿報紙、手腳被綁上鐵絲、耳朵甚至被魚吃掉。
雖然楊阿壽與周金波父子倆在這個事件中得以生還,但是國民黨並沒有放過他們,楊阿壽為了保護家人以及基隆鄉親的安危,成為參議員替國民黨做事,期間被迫寫下自白書,許多不動產也被國民黨接收。周金波後來也被警察無故抓走兩次,因為這些經驗,讓周金波先生的精神狀況不太穩定,一度得到精神衰弱,也因此至死也不願向後人提起二二八的經歷,一直到周振才先生去日本留學後才從他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家族歷史。
因為周金波先生對於國民政府失望,其作品大部分都在日本出版,不過近年來亦有台灣的研究者致力翻譯,讓台灣也有周金波的文集出版。此外周金波先生對於台灣的戲劇界也多有涉獵,可以說是非常多才多藝的創作者,多虧有周振才老師致力向大眾訴說基隆二二八的故事,我們才得以更了解這位被台灣文壇誤解的作家。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座談—基隆周金波家族故事】
► 活動日期|2019.11.30(六)
► 活動時間|13:30-15:30
► 活動地點|基隆塢(基隆市仁愛區愛二路43號3樓)
► 活動講師|周振才先生(基隆二二八關懷協會前理事長)
► 報名費用|無需報名,直接前來即可